富人区里的怪现象
在许多国家的富人区,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以能够流利地说英语而感到自豪。在埃及,一些当地的富人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如“开罗美国学校”和“英国国际学校”,这些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与美国、英国的教育体系相近。更有甚者,这些家庭倾向于将孩子送到英美等国的大学深造,毕业后返回家庭企业接班或从事公务员职务。最初,这位专家对此现象并未多加关注,但随着他的走访,尤其是在孟加拉、巴基斯坦等曾经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时,他发现这些国家的有钱人也在相似的轨迹上前行:申请英国国籍、把子女送到英国学校、甚至在伦敦购置不动产。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国家在治理和施政方面也不乏抄袭英国的痕迹。
经过这样的深入研究,专家逐渐认识到,英国在殖民地手法上已经悄然转变,采用了一种无须动枪的方式,通过教育、法律和经济手段来控制这些国家。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埃及,每年就有超过两万名学生进入国际学校学习,而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则会将孩子送往英美的高等学府深造。这一趋势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前殖民地国家同样显而易见,教育界的这一变化显示出一种文化传播的强势。
展开剩余77%在埃及的富人区里,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便全程使用英语进行授课,教材和老师都基本遵循英美教育体系。甚至在巴基斯坦,有一位富有的家长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把儿子送到英国读法律,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的政府认可英国的学位,回来后很容易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甚至进入高层的政务。”他的儿子正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就读,班级里的同学多是来自印度、孟加拉等地的“殖民地孩子”,他们的归国后都在各自的国家里担任要职。
这种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两种显著的弊端。首先,文化的渗透让这些国家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疏远本国的传统文化。以伊斯兰堡的优质高中为例,校内的教育跟随英国的教育路线,这导致了不走这一体系的学生几乎无法进入社会精英的圈子。再以印度为例,虽然该国早已独立多年,但其高等教育、法律及行政领域依然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许多印度青年自小接受西方价值观,使得他们渐渐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关系的绑定使得留学英国所建立的人脉关系成为回国后决策的重要“后台”。在巴基斯坦,约六成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者们都会参考自己在英国留学时的导师或同学的意见。这种情况导致许多项目对西方利益更加偏向,而忽视了本国的实际需求。例如,迪拜某个华为的竞标项目,因为当地官员向英国的师长请教而被否决,这显现出教育和人脉对国家发展的深刻影响。
巴基斯坦自成立以来,基本的法律体制依然是以英国普通法为蓝本,并掺杂一些伊斯兰法。因为高层大部分都受过英国的法律教育,制定政策时总是优先考虑“英国会怎么做”。例如,某个涉及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例,法官竟然引用了一个英国百年前的判例,这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全脱节。
将英国法律奉为圭臬所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尽管英国在工业上曾经衰退,但其金融体系依然保持着强大竞争力,这得益于伦敦金融城的蓬勃发展。在巴基斯坦,富人们在伦敦购置豪宅并设立信托公司,同时阿联酋的石油财富也通过基金流入伦敦房地产市场。英国利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洗钱和避税通道给这些殖民地精英。
更为严峻的是,当发展中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时,常常被要求采取英国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出售国有企业、削减福利。这些政策的实施,多由留学英国归来的当地精英来执行,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循环流向伦敦。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多个非洲国家接受IMF援助时被迫出售国有矿业公司,而这些财产最终流入到英国等西方国家企业手中,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外资所控制。
而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前也曾经历类似困境,出现了“裸官”现象,直到出台相应政策禁止“裸官”担任要职,才逐步扭转了局面。对于那些受英国隐形殖民影响的国家,如果想要真正实现独立,就必须夺回教育权、改革法律体系并守护和管理好属于自己的财富,培养本土的实干人才。只有当人们意识到美好生活的建设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时,来自英国的这种隐性殖民手法才能逐渐失效。
发布于: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